实际上 JuliaCN 是一个非常松散的组织,所以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联系我们并参与 JuliaCN 的日常,并不需要所谓的许可。这里仅仅只是写一个稍微正式一点的说明,来寻求社区里其他人的加入和帮助。
JuliaCN 的日常活动:
关注 Julia 本地化的一些项目,例如:中文文档、国内镜像站、中文教程
维护 QQ 群的日常秩序,参与社区的一些答疑
组织一些 meetup 活动,例如每年的 JuliaCN meetup/会议
宣传和组织 OSPP 及 GSOC 活动
与其他社区和组织的一些交流
目前主要由我 和田俊 在负责这些事情,但是随着个人的事情越来越多(以及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仅仅只能够给予一些最低程度的维护。因此在这里希望能够得到来自社区其他人的一些帮助和参与,毕竟整个社区要靠大家一起发电才能运转起来。
如果你对改善社区现状以及组织活动感兴趣,请联系我或者田俊。
另:在组织活动方面,去年 OSPP 活动的导师(我、田俊以及 @Gnimuc ) 将导师津贴捐出来用于活动组织上面,并不算多,目前有1w左右,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联系我。如果你想要赞助一些项目(例如与 Julia 有关的meetup、写书、文档或者教程),也可以联系我或者田俊。
2 个赞
其实我一直很困惑,Julia的社区本身也是英文主导的,编程环境也是英文为主体,开发本身也是以英语作为载体。如果我们作为中文母语者不能有效地和更广大的Julia社区开发者及用户进行互动,那么只会增加更多的沟通和学习成本。如果Julia的中文用户能够通过JuliaCN和更多Julia的社区开发者进行交流,可能才会让我们融入一门编程语言的环境中。
类似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Julia中文社区。目前绝大多数的编程语言都是英语主导的,无论大家的母语是什么。美国人都讲英语,所以很自然;印度人也有印度语,但是学理工也全是英文;欧洲这么多语言,可是到了编程,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直接在英文平台进行的。所以我私底下的希望是各位同仁能把重点放在对于语言进展和英文社区的引导上,而不是另起炉灶搞一个独立的讨论组。目前的实际环境下,镜像站是最有意义的,但是中文文档和教程却并不一定。借由我个人的编程学习经历,阅读英文原版的教材和教程的收获来得更直接,也更有效。以后如果我们想通过Julia来实现一些什么项目,终归会走到和世界对接的时候,那如果能在学习和交流的时候就提前融入组织,可能会更有效率。
1 个赞
我非常同意应该将精力放在发展语言本身上面,但是如果想要推广 Julia 的话,那么就必须做好本地化这件事情。大部分人其实是在高年级之后才开始真正使用英文的,如果一门语言必须要研究生或者高年级本科生才能开始学习的话,那么它其实会很难普及开来。中文社区的价值主要是体现在引导上而不是为了另起炉灶:在大家还不适应英文的情况下提供一个学习、讨论和交流的场所。
还有一点就是因为网络的原因,在国内其实是有很多人缺少进入英文社区的技术手段的。
1 个赞
不懂就问:
镜像站除了(结果导向的话)提高下载速度,还能做到什么吗?
关于语言与交流这件事:
Julia的变量声明不做复制这件事其实很酷:
基 = Base
基.iteration
Fork过来julia写个胡丽烨
也许能打通一些根本上的思维…
在你没有设置镜像站的时候,你其实就已经从中受益了。因为官方在国内部署的服务器会尝试从镜像站下载数据,然后你再尝试从官方服务器下载数据。在 Julia官方镜像将会重定向至境内服务器(感谢南科大和华为的支持) 之前不设置镜像的话几乎无法稳定下载。
1 个赞
这样其实才是从根本上试图割裂社区:并不会因为你“创造”了一门基于中文的编程语言就显得好像英文交流是不必要的。比如说,你可以看看“木兰”(号称是中文编程语言)的噱头有多大:「木兰」编程语言有什么特色? - 知乎
1 个赞
neovim也是fork的vim呀,有人会说neovim“创造”了新的文本编辑器吗?
这是因为 vim 项目已经处于不接受大的功能改动的维护状态了,所以想要改进 vim 的话必须另起炉灶,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延续 vim 的设计精神在进行重写。
1 个赞
可我如果Fork过来给每一个变量名增加一个中文名字为什么就是“创造”了呢?
我不太懂,但commit的第一步不就是fork么?怎么就另起炉灶了?
我试图表达的是: 翻译原文比翻译使用手册更加timeworthy, 因为原文的翻译过程的中间产物可能已经足够作为使用文档了.而Julia的语言特性让这个原文翻译产物能够在不损失性能的前提下直接运行,这很酷.
Gnimuc
2022 年3 月 27 日 03:47
10
非常同意直接在英文平台进行交流,但现实是我们无法迅速改变大部分人的认知。
从中文discourse的利用率来看,QQ群依然是大众习惯的交流方式。之前采取了一些方法,想将QQ群的用户引导到这里,但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
有能力在英文discourse/stackoverflow直接交流的用户,自然不需要引导,但偶尔也会遇到由英文运用方面的问题(不礼貌或缺失MWE)所导致的在英文discourse问问题而得不到回复的情况。更不用说,还有一些国外用户不会遇到的网络问题,在英文社区问了也无济于事。
目前,中文社区主要是在这中间提供缓冲,将用户引导到英文社区一直是最终目标,而不是搞一个封闭的讨论组。
缺人手的地方主要是组织meetup,目前国内Julia用户基数不大,找到高质量的talk是很难的,所以组织meetup非常耗时间。
meetup作为一个技术交流平台,对推广Julia语言以及宣传开发者个人成果还是有一些作用的。英文社区每年都开JuliaCon,但这几年来国内Julia开发者给过talk的屈指可数。虽然今年也开始接受非英文的talk,但我个人认为现状不会有太大改变。
组织活动并不需要太多技术力,非常适合有额外时间的高校在校生参与从而丰富经历。
6 个赞
我上学期开始学习的 Julia,目前研三,表达一下个人看法。
非常赞同这点,我在英文论坛交流的最大障碍是礼仪和语法。礼仪可以逐渐适应,语法可以用 Grammarly 插件+谷歌翻译辅助。但很多时候,考虑到在语句推敲上要花费的功夫,我更倾向把问题保留着,除非特别想提问。在初学适应阶段,把中文论坛作为过渡平台是极好的,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问题交流上,但长期来看,英文环境是必须适应的。
关于这点,QQ交流更多在当时刻解决问题,讨论内容只能在群聊天记录里找到。虽然中文论坛的使用率还不高,但推广价值很大。
此外,遇到 Julia 问题一般要搜谷歌,而 Python 大多数问题百度一下就有。但我直到研一才会用谷歌,如果在此之前学习 Julia,遇到问题基本只能自己捣鼓(昨天刚了解到还有QQ群)。中文论坛如果做好 SEO 优化,也能方便初学编程的用户。
4 个赞
QQ 群感觉不够开放,而且发代码不方便,其实 tg/matrix 算是一个比较好的替代, 而且群里的聊天内容也可以公开,还可以用 luoxu 做索引,方便直接搜索。
我同意,讨论组如QQ或者Slack或者其它适合在有共同项目的情况下进行合作讨论,但是真正的技术问答是需要记录和搜索的,这类平台就很不方便。论坛的意义在于记录和共享:我曾经就干过搜到自己若干年前论坛提的问题,这会有效节约劳动力——不仅仅是问的人,还有回答问题的人。即便你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你会愿意重复回答1000次吗?真有人会在QQ里面搜索历史问答记录吗?这也是为什么StackOverflow拯救了无数码农而不是聊天软件。
2 个赞
真的不觉得所有变量起个中文名就一定能方便理解了,科学技术领域好多中文翻译过来的名词反而还不如英文直观。比如我花了好久才懂中文里的“字面量”是什么意思,但在英文里就是“literal”,非常好懂,因为我们经常说“literally”。
当时neovim的新特性主要有一些异步等vim没有的功能吧。现在vim又开始更新了,neovim就显得不那么必要了。
Vim 重新实现的异步功能,方法命名上选择了与 Neovim 不兼容,在 Neovim 中,发起和停止 job 的方法是 jobstart()
和 jobstop()
,但是 Vim 使用的是 job_start()
和 job_stop()
,这也给开发者和用户 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在使用异步功能的时候,需要面对两套不同的 API。
这算不算分裂社区的一种呢?
当时neovim的新特性主要有一些异步等vim没有的功能吧
那为了不分裂社区难道世界就得祈祷&干等vim的开发者去更新? 提交commit被拒另开一个repo又没逼着谁用真的算分裂社区?
我想我在辩护的是东西是: “愚蠢”和“坏”是不一样的, 我说的也许蠢了, 但这样扣帽子真的是伤人心了.
我辩no more了,愿大家时间都花得值.